湖北(武汉)爱尔眼科欧美同学会(留学人员联谊会)成立大会暨第一次会员大会圆满召开
- 2024-12-26
同样是佩戴微结构离焦眼镜,为什么第一年控制的好好的,第二年就控制不住了呢?接下来孩子的近视该如何防控呢?近期不少家长有上述疑惑!
今天我们邀请到湖北爱尔眼科医院视光专科周超主任为家长们科普“微结构框架镜”的相关知识。
科普专家
近几年,微结构框架镜因其验配的便捷性、有效性受到越来越多家长及孩子的青睐。但在微结构框镜的实际使用及复查中,会发现一个现象,在孩子配戴早期近视防控效果比较理想,但随着配戴时间的延长,防控效果有逐渐减弱的趋势,而且在临床试验中也证实了这个现象。
为何会出现这种现象呢?
因为配戴单一品种设计的微结构离焦镜,在视网膜上形成的是相对恒定及静态的离焦刺激,随着配戴时间的延长,视网膜会逐渐适应及耐受这个静态离焦刺激而产生神经适应现象,进而削弱对近视的防控能力,这也被称之为静态离焦饱和或神经适应现象。要解决因静态离焦产生的神经适应问题,就需要让视网膜上的离焦刺激信号保持波动,形成动态离焦刺激。
动态离焦如何形成呢?
(1)交替配戴两种不同微结构设计的镜片:提升对离焦刺激的神经适应难度,从而稳定对近视的长期防控效果。
(2)角膜塑形镜:角膜塑形镜在角膜上诱导出的治疗区及离焦环的位置和形态并不是完全固定的,可以形成相对变化及动态的离焦刺激。
(3)离焦RGP:离焦RGP随着眨眼动作会不断的滑动,这种滑动也可以形成不断变化的离焦刺激信号。
(4)角膜塑形镜联合低度数或平光微结构框架镜:角膜塑形镜与微结构框架镜可以产生不同的离焦刺激,有望形成形成1+1>2的协同效应。
(5)多焦角膜接触镜联合微结构框架镜:在微结构的佩戴过程中穿插使用日抛型的多焦角膜接触镜,两种镜片可以产生不同的离焦刺激,有望形成协同增强的控制效果。
周超主任指出,当出现配戴某设计的微结构框架镜近视控制率不佳的情况时,正确的做法是先评估原因,包括镜片设计、眼球参数、用眼习惯等。要调整控制方法的话,首选更换为其他的光学手段,比如角膜塑形镜、多焦点角膜接触镜等,换一种跟微结构不同的离焦成像模式。如果继续使用微结构框架镜,切不可为了保险免费换镜,盲目选择原来的微结构品牌,需采用更小光学区、更大离焦量及更高透镜填充因子的镜片,另外重新选择的镜框要充分考虑框高、瞳高及瞳距等指标,确保在垂直向的镜框中下方有足够的离焦区域,以保证患者看书写字的时候,可以用到离焦区。